幸运彩票开奖结果|幸运彩票官方

幸运彩票开奖结果|2023-01-31

幸运彩票开奖结果

  中新网南京12月6日电 (记者 朱晓颖)“同一座南京城,相隔80年出生、两个同叫‘宁生’的孩子,却有着不同的命运:一个在日寇扫荡下艰难求生,一个在和平年代幸福成长……”儿童文学作品《宁生,宁生》作者、南京市长江路小学英语教师杨筱艳在书中设想了这样的情节。6日,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(简称“纪念馆”),《宁生,宁生》和反映南京大屠杀历史、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主题的出版物一同首发。

“铭记历史 珍爱和平——2023年度南京大屠杀史研究新书发布会”6日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。一批南京大屠杀史最新研究著作、南京大屠杀历史题材书籍在南京首发。发布会上,《宁生,宁生》作者、南京市长江路小学英语教师杨筱艳向中新网记者展示书籍封面。朱晓颖 摄

  “1937年冬,南京沦陷之前,年轻的夫妇带着孩子和所有行李从江边登船,离开南京。战火即将蔓延到他们所在的城市,他们逃难的目的地是重庆。这对夫妇就是我的外公、外婆。”杨筱艳告诉记者,她是南京大屠杀亲历者的后代,也是教育工作者,为此感觉责任重大:要向下一代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,鞭策他们莫忘国耻、传承记忆、自强不息,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和平理念之种。

  触发杨筱艳写作《宁生,宁生》想法的,是2017年12月纪念馆官方微博上发布的一张海报。海报上有两个孩子,一个在1937年,一个在2017年,他们相隔时空对望。“这幅绘画深深触动了我,也给了我写作灵感,故事的梗概就是两个不同年代的儿童在1937年和2017年的不同经历,人物的名字皆为‘宁生’。”

《宁生,宁生》中的插图。杨筱艳 供图

  杨筱艳和出版社编辑们跑遍书中所提及的地点,核实史实,到纪念馆确认当年事件、百姓着装等细节,并兼顾儿童读者的阅读心理。最终,书籍以图文形式,通过两个“宁生”,展现历史和现实的对话。

《宁生,宁生》中的插图。杨筱艳 供图

  “在纪念馆,展厅中的照片无论看过多少次,依然带给我极大心理震撼。受难者隔着相框的玻璃‘望’向我们,眼中是痛楚、不屈和求生的欲望。他们的经历,如今成为我们的记忆。刻在纪念馆‘哭墙’上的名字,都曾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。那些本该延续下去的日子,在南京大屠杀劫难中戛然而止。这些都促使我们,要不断记录、不断讲述那段历史。”杨筱艳向记者介绍自己在写作过程中的心路历程。

幸运彩票开奖结果

《宁生,宁生》中的插图。杨筱艳 供图

  2023年12月13日是第十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。2014年,南京市有关部门组织编写了《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读本》,包括《血火记忆》《历史真相》《警示思考》三册,分别供小学生、初中生、高中生阅读和学习。多年来,南京的学校联合全国数十所学校开展“童心记历史·云上共朗读”云班会,共读《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读本》、收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等。

幸运彩票开奖结果

《宁生,宁生》中的插图。杨筱艳 供图

  杨筱艳认为,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。这些年来,她切身感受到,孩子们对南京大屠杀惨案的了解越来越多,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知晓度也越来越高。通过老师们的讲述,一些孩子还对历史产生了浓厚兴趣,变成了“历史粉”。

《宁生,宁生》中的插图。杨筱艳 供图

  “当一场屠杀成为一座城市的伤疤,当亲历者日渐逝去,后来者当知道这伤疤因何而来、当知道苦难如何才不会重来……”杨筱艳说,这也是她写作《宁生,宁生》的初心和目的。(完)

幸运彩票开奖结果

  中新网重庆12月6日电(记者 钟旖)“我可以跟您合照吗?”“这个帽子里有机关吗?方便给我看看吗?”……6日,在重庆大学校园内,刚表演完川剧变脸的民间艺人李勇被学生团团围住。几分钟前,学生距离他不到一米,却看不出变脸的任何破绽,啧啧称奇。

  当天,由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(重庆大学)、重庆大学党委宣传部联合主办的“遗起寻迹时间之美”非遗面对面活动拉开帷幕。

图为川剧变脸吸引学生围观。中新网记者 周毅 摄

  活动以“全沉浸式非遗好物交互”为核心,打造场景故事沉浸区、互动体验沉浸区、心灵感受沉浸区三大区域,以“彩”“织”“绣”“文”“器”“雕”“食”“体”为主要内容,多角度、全方位展示30余项非遗代表性项目,并邀请到20余位非遗技艺传承人现场还原非遗工艺制作过程。师生可与传承人共同完成非遗作品,沉浸式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。

  “大多数时候,我都是在舞台上表演,来到学生们中间很难得。他们的热情让我感动。”今年32岁的李勇学习川剧变脸已有8年。他说:“让学生以第一视角看变脸,可以让他们对变脸有更直观的感受。这也是弘扬国粹的一个好方式。”

图为学生们自制羽毛毽。中新网记者 周毅 摄

  现场,58岁的非遗项目“渝州李氏花毽”代表性传承人李兴兰将羽毛毽的制作材料一一铺开,供学生们自由组合制作。为增强普及的趣味性,她还提出踢毽子挑战,踢到一定数量者可获得奖励。学生们玩得不亦乐乎。

  “80后”非遗糖画师李梅的展位一度被包围得水泄不通。从17岁起独立摆摊,李梅已从事糖人糖画制作22年。她热情地邀请学生们上手体验,手把手地教学生如何手拿铜勺,用糖汁勾勒线条。“手不要僵硬、不要停顿,轻轻晃动……”在李梅的耐心指导下,学生们拿着自制的“机器猫”“小猪佩奇”等载兴而归。

图为非遗传承人教学生面塑。中新网记者 周毅 摄

  “之前我只在电视上看过面塑,这是第一次上手体验,比想象中的难。”跟着老师学习揉搓面塑的重庆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研一学生蒋婉说,自己不仅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,也更体会手艺人的不易。

  年画、糖人、剪纸……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研一学生孙世新此行收获颇丰。他认为,近距离接触非遗是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,也需要年轻一辈沉下心感受,“以我为例,仅仅是几十秒的体验,足以让我产生兴趣”。

图为学生们学习剪纸。中新网记者 周毅 摄

  重庆大学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杨新涯表示,一直以来,该校持续引进非遗文化进校园,引导广大师生零距离接触非遗,在亲身体验和实践中增进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,目的就是让“非遗之花”在校园落地生根发芽,绽放新的光彩。(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