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新网太原7月6日电 (高雨晴 胡健)为何“黄河之水天上来”,又是如何“奔流到海不复回”?7月6日,由山西省文物局指导,太原市文物局、黄河寻根问祖文化联盟主办的“万流同归——黄河流域根祖文化展”在太原市晋祠博物馆开幕,黄河流域7省区20余家文保单位的近百件(组)文物精品集中亮相,展现黄河流域根祖文化。
图为黄河流域图。 高雨晴 摄
记录远古人类生活场景的贺兰山岩画、新石器时代的黑陶镂孔高柄杯、秦朝时期的错银铜车具……此次展览展品丰富,形式多样,制作精良,时间跨度自上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直至当下,反映黄河流域的文明发展及演变轨迹。
贺兰山岩画吸引游客观看。 高雨晴 摄
图为展厅。 高雨晴 摄
“黄河文化源远流长,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。”太原市文物局党组书记、局长刘玉伟表示,此次展览旨在提升文物保护利用水平,让黄河文化遗产“活”起来、“火”起来,“让民众在参观展览的过程中,触摸中华民族脉搏,品味黄河文化盛宴,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”。
图为新石器时代的黑陶镂孔高柄杯。 高雨晴 摄
黄河寻根问祖文化联盟理事长王新生说,联盟以黄河文化为纽带,旨在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,全面清晰展现黄河文化脉络及对人类文明、时代发展的贡献,搭建沿黄兄弟省份文物保护、陈列展览、人才培养、文旅融合的高层次交流平台。
游客正在观展。 高雨晴 摄
图为黄河土、黄河水。 高雨晴 摄
晋祠博物馆副馆长谢强介绍,本次展览从“天、人、根、祖”四个方面,系统介绍了黄河的形成与流域状况,展示了黄河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密切关系。“下一步将整合黄河寻根问祖文化联盟各单位的展览、讲座、研究、社教等方面的资源,开展更深更广的交流合作,传承优秀传统文化,讲好母亲河的故事。”
图为战国时期的扁圆体附耳蹄足带盖铜鼎。 高雨晴 摄
黄河寻根问祖文化联盟由太原市文物局组织,太原市文物保护研究院晋祠博物馆牵头,来自山西、陕西、甘肃等7省区的晋祠、黄帝陵、伏羲庙等14家文博单位,以及复旦大学、中国人民大学等7家联盟学术委员会暨“省校合作”院校于2022年6月共同发起成立。(完)
中新网沈阳7月6日电 (记者 韩宏)记者6日从辽宁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发布会上获悉,辽宁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后,该省城市低保平均标准达到753元/月,基本达到全国平均水平;农村低保平均标准达到7211元/年,超过全国平均水平。
辽宁省民政厅副厅长王茂彦表示,辽宁坚持把为民办实事作为主题教育重要内容,聚焦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,实施更有温度的举措,落实更暖民心的行动,特别是在提高低保对象、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标准,维修改造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,实施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方面,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困难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,切实提高困难群众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
截至2022年底,辽宁省有城乡低保对象91.87万人,其中城市低保27.64万人、农村低保64.23万人;城乡特困人员13.71万人;民政部门管理的60年代精简退职职工6351人。
据介绍,辽宁省各地现行城乡低保标准和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是2022年上半年调整并从同年7月1日开始执行的。根据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实际、物价涨幅等因素,辽宁省政府确定2023年全省城乡低保标准平均提高幅度不低于5%,其中,实现城乡标准一体化的市低保标准提高幅度不低于2%。截止6月30日,14个市全部出台了本地区提标文件。
提标后,辽宁省城乡低保平均标准提高5.2%,城乡低保标准比值由1.29:1缩小到1.25:1。其中,城市低保平均标准由727元/月提高到753元/月,提高3.6%,最高的为大连市,标准达到925元/月;农村低保平均标准由6754元/年提高到7211元/年,提高6.8%,最高的为沈阳市,标准达到9516元/年。
此外,辽宁还提高孤儿、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养育标准;为改善辽宁省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供养条件,支持100所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(敬老院)供养能力提升改造、失能照护型机构建设、房屋维修改造及装修等;实施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1.5万户。(完) 【编辑:刘阳禾】